EN
登录 注册 EN
首页> 和平城市 > 和平文章 > 和平特刊 > 正文

和平城市特刊-城市记忆1

2022-09-11 00:00:00

乐道院,见证中西文化交流的史诗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主流价值观, 都以救助他人为善。传教士们漂洋过海来到潍县,也将西方逐步开始现代化的教育、医学、美术等理念带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潍县自古不简单

“潍县”是潍坊市解放前的旧称。它地处山东半岛西部,有胶济铁路贯穿东西,是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

图片64.png

潍县自古人才荟萃、英杰辈出,五代南唐因“夜宴图”而广为人知的韩熙载;北宋著名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一代大文豪苏轼;毕生致力于金石研究的清代收藏大家陈介祺;两袖清风的郑板桥等,他们都曾与潍县结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和故事。

到晚清时,胶济铁路经过潍县,连接青岛与济南。这条铁路的开通,使得潍县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处在极为有利的地位。或许,正是因为这个重要原因,才使得西方传教士“瞄准”了这里,也才有了后来乐道院的故事。

汉代时,潍县有了城,明代为增强防御力,将城池加固砌为石城。清代曾两次大修、数次小修,最终形成布局严紧,轴线对称的县城。潍县古城有“龟蛇双城”的说法。龟城是指县城,由于平面近方形,地势中高周低,最高点为城中心的大十字ロ,整个城好似静卧的龟,故而得名“龟城”。出了东门,越过护城河,便是东关坞。由于东城的坞墙沿河而筑,蜿蜓曲折,状如盘蛇, 与主城相对,遂使潍县呈现一县双城,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知名度的商号。并形成了以“七东”“八丰”“八祥”为代表的商号格局。胶济铁路给潍县带来了活跃的经济,侵略者的脚步延铁路线延伸,德国人依据《胶澳租借条约》拥有“胶济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主流价值观, 都以救助他人为善。传教士们漂洋过海来到潍县,也将西方逐步开始现代化的教育、医学、美术等理念带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o help others is considered to be a good in the mainstream va lue s of e it he r t he E a s t

or the West. Missiona ries ca me to Weixian from far away across the sea and brought the modern western education, medicine and fine arts to Weixian, the ancient city of Weifang.

图片65.png

潍县自古不简单

“潍县”是潍坊市解放前的旧称。它地处山东半岛西部,有胶济铁路贯穿东西,是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

潍县自古人才荟萃、英杰辈出,五代南唐因“夜宴图”而广为人知的韩熙载;北宋著名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一代大文豪苏轼;毕生致力于金石研究的清代收藏大家陈介祺;两袖清风的郑板桥等,他们都曾与潍县结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和故事。

到晚清时,胶济铁路经过潍县,连接青岛与济南。这条铁路的开通,使得潍县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处在极为有利的地位。或许,正是因为这个重要原因,才使得西方传教士“瞄准”了这里,也才有了后来乐道院的故事。

汉代时,潍县有了城,明代为增强防御力,将城池加固砌为石城。清代曾两次大修、数次小修,最终形成布局严紧,轴线对称的县城。潍县古城有“龟蛇双城”的说法。龟城是指县城,由于“龟蛇相依”的格局。鼎盛时的潍县, 城内有街道48条、诸多名胜古迹、牌坊数十座,因而有“百步一庙坛,十步一牌坊”的说法。

潍县素以手工业著称,风筝、刺绣、仿古铜、嵌银漆器、木版年画等久负盛名,尤其是潍坊的风筝驰名海内外, 清代在这里做知县的郑板桥曾有诗曰: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潍县也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鸢都”。

清末海禁开放后,潍县成为“自开商埠”之一。开埠之后,潍县的机器制造、染织、颜料化工、铁加工等行业发老虎窗是德式风格,屋顶则采用了中式的十字脊、圆筒形瓦片而且装饰有中式特色风格的戗脊兽,这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1920年潍县人滕虎臣创办华丰机器厂,它以简陋的设备仿制当时日本的石丸式脚踏铁木织机,改进改良后,投入到生产。后来潍县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工业。自开商埠以后,潍县近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手工业逐渐开始没落,受外国影响,一批批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潍县是较早接触西方事物的城市之一。1914年,孙中山先生组建“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两年后,航空学校迁到潍县,改编为“讨袁飞机队”。城南擂鼓山以西的空地,被整修为机场。所以在当时那段时间潍县人是能够经常看到西方侨民被集中押送。

图片66.png

到飞机在天空飞翔。1923年,国民政府又在潍县郊外的二十里堡建立机场,这也就是现在潍坊南苑机场的前身。

潍县来了两个外国人

1882年,古城潍县迎来了两位西方人,他们在这里停下脚步,买下城郊大片土地。第二年,写有“乐道院”的牌匾悬挂了起来。

1881年,狄乐播抵达登州,来到中国。在兄长狄考文的关照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后途经潍县,发现潍县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而且文化底蕴丰富,便与夫人前往潍县城,在这里停留下来,建造乐道院,进行传教。当时的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以平房为主,整个建筑区域分三大部分:学校、诊所、教会。狄乐播夫妇二人亲自058ART CITY掌管具体事务。

从1882年美国传教士狄乐播在潍县建造乐道院的第一所房子至今,百余年间,这里出现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建筑.与当时南京、上海等地一些气势恢宏的西洋建筑相比,乐道院的建筑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如保存完好的十字楼,其“十字形”建筑结构尤为独特; 乐道院里曾经的教堂,看起来像是一座复杂而精巧的中式亭子。这些近代建筑的诞生,也可以说是潍县近代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见证了。

十字楼其实是当年乐道院医院的一座病房大楼,19 25 年落成,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功能合理,是近代医院的代表性建筑。有专家认为,建筑风格具备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而在建筑装饰细节上,又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

今天还可以鲜活地看到,十字楼的奠基石、十字户型、提拉窗、老虎窗 、清水砖等都别具韵味。

1860 年后,基督教新教开始大规模进入山东,美国北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等是第一批进入山东的新教差会。据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会在全国进行的统计,山东有布道区1330个,位居全国第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山东的基督教新教差会,大都分大区教会、县区教会和布道所等几个层次。大区教会是新教差会在一个较大区域内进行各种传教活动的中心,也是该区域内传教活动的大本营,一般都设有直接开展布道活动的教堂,还有教会办的学校、医院、药房以及培养中国布道人员的机构。

图片67.png

在山东势力最大的美国长老会,在全省设立了9个传教大区,分区传教。

美国长老会牧师狄乐播建起乐道院后,这里便成为潍县当地的传教中心。乐道院建立之初就设有传教用的教堂,每星期日在乐道院的大教堂里, 教徒们诵经、唱诗,听传教士布道。此外,每逢基督教的节日,教徒们也会齐聚教堂进行庆祝。教堂布道是乐道院布道活动的中心内容,除此之外,还组织专门的乡村旅行布道。早期的旅行布道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农民对基督教产生兴趣,造就了最初的问道者、望道者和教徒,为新教教会建立乡村教会奠定了基础。乐道院推动布道活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乐道院学校、医院等世俗事业的开展来扩大教会的影响。

在1 9 0 0 年 6 月2 5 日(农 历五月二十九日)的这一天,潍县乐道院遭遇了一场大火的焚毁。

戴存仁牧师与家人被关进集中营

拍摄于 1925 年的十字楼

连续烧了三天三夜才完全熄灭,乐道院的教堂、学校、医院全部被烧成一片灰烬,共计烧毁楼房42间,瓦房136间。

1900 年6月25日,美国传教士、甲骨文研究者方法廉向冲击乐道院的中国人开枪射击。当愤怒的中国民众冲进来后,方法廉与宝安美等人利用梯子翻越了围墙,在夜色和高粱地的掩护下,逃往坊子镇,寻求德国人的庇护。几天后,这群惊慌失措的外国人, 获得了袁世凯的保护。为什么在潍县这样一个没有发生过教案的地方,乐道院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1900年6月,义和团“反洋教”风潮波及潍县,5月29日夜晚,当地民众围攻乐道院,并纵火焚毁。乐道院被焚毁后,在教会的控告下,清政府逮捕了陈锡庆等人。后经交涉,清政府赔款白银五万两,用于乐道院重建。于是狄乐播便利用了庚子赔款、清政府赔款及美国教会所捐赠的资金,重新扩建乐道院。

离开潍县前往烟台避难的狄乐播返回后,决定重建乐道院,并将诊所根深蒂固,人民信奉教育、尊重学者。对于地处齐鲁腹地,自古文风昌盛的潍县而言,读孔孟、考科举,更是每一个潍县人心中的正道所在。传教士们也意识到,如果想要在这里打开传教局面,就必须迎合中国国情—— 于是兴办教育吸引民众。

传教士早期办学目的在于吸纳教众,狄乐播办学初期的目的也大致如此。所以早期乐道院教会学校具有非常浓郁的宗教色彩,特别是文华、文美时期,不仅把《圣经》作为主课,每班学科中都有宗教课目。义和团运动结束后,重建后的乐道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办学上,选聘齐鲁大学及其他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和有经验、有能力的知名教师来校任教,狠抓教学质量。学校很注重学生公共道德修养,确立了德、智、体、群四育并举及学用结合的办学宗旨,为学校制定了“互助、服务、牺牲”的校训。

图片67.png

1902年6月胶济铁路建成通车,青岛已开辟为商港,潍县地处咽喉地带, 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北美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决定将登州的“文会馆”和青州的“广德书院”合并,将两校大学部迁往乐道院,取名“广文大学”。

在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展厅中有一张六年级的课程表,从所教授的科目中可以看出,办学是中西合璧的模式。

从文会馆到广文大学,其师资和设备在当时都是全国一流的,因为校制仿照美国哈佛大学,广文大学当时有东方哈佛之称,在当时培养了一批一流人才。

1902年6月13日,浸礼会和长老会在青州开会,组成联合校董会,整合资源,共同建立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1907年,共合医道学堂在济南南新街购地建设新址及医院。1911年学校落成。6年后,潍县广文大学迁往济南新校址开学,同时启用“齐鲁大学”作为中文校名。

齐鲁大学全盛时期,老舍、钱穆、顾颉刚、吴金鼎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学校以医学院实力最强,坊间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

在乐道院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当年,这里曾开办了形形色色的学科,艺术也是其中之一。博物馆复原的艺术教室,再现了当年的情形。学生们在此看到美、学会审美, 继而走出乐道院,走出潍坊,走向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主流价值观, 都以救助他人为善。传教士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也将西方逐步开始现代化的医学理念带到这个古老的国家。那时正是清朝晚期,时局动乱不安,洋医生们竭力地救治着前来看病的中国人,在那白色的祥和之地,没有肤色、种族、宗教、民族之分,只有医者与患者。正是这种妙手仁心,化解了两种文明之间尖锐的矛盾。

潍县的医学近代化,也恰是从乐道院肇始。最初的诊所,因为需求的增长而逐步扩建为山东境内少有的大医院。手术、X光、输液,这些在当时还属先进的外科、内科检查和诊疗手段,从那时起,就在这个山东城市扎根下来, 并随着潍县现代医学发展的进步,而延续至今。

尽管在义和团运动之后,乐道院重建时,医院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医院条件依然很差。乐道院当时的住院病房普遍房屋低矮,光线不足,通风不良,而且只有病床40张;病人多时,虽然能够加至70 张,但每间病房设两张病床后,就显得十分拥挤。

为适应病患要求,美籍医生梅仁德决心扩大医院规模。19 23年,梅仁德医生专程返回美国,为医院筹集扩建资金。第二年,乐道院医院大楼开始动工,由中国人张同信(张执符)主持建造事务。这栋大楼共有四层,建筑面积2461平方米。因楼呈“十字”形,故而人称“十字楼”。

它是乐道院的代表性建筑,同时也是现存7处遗址当中面积最大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功能十分合理。全部的建筑材料都是在美国购买后运来潍县的,所以无论是它的设计样式、还是规模大小、以及各项配备都和位于匹兹堡市内的Shadyside(沙迪赛德) 医院完全一样。在当时这座医院的设备就已经非常先进了,设有X光室、化验室、手术室、产房等,在当时就可以容纳120张床位,医护人员也超过了80 人,配套齐全,成为了胶东一带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性医院。

今天,我们依然能清晰看到十字楼奠基石上刻写着的的碑文,它是当年建设这座楼的时候为纪念Shadyside(沙迪赛德)教区的捐赠而镌刻,上面印有“Shadyside Hospital 1924”字样。

19 2 5 年秋,由于“十字楼”落成后,病床不再短缺,故而不再实行男女分院,甚至当时病房还分特等、二等、三等,不同等级收费也不同,特等病房每天收住院费5块大洋、陪人费2 块大洋。同年,潍县乐道院内的“潍县基督教医院”正式设立X光室,配备有一台西门子小型X光机。

在今天的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里,有一个“乐道院名人堂”,其中展示的是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及来自大洋彼岸到潍县来办学的美国教育家。他们筚路蓝缕的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在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

同治年间,中国开始兴起洋务教育改革,这是社会各界在鸦片战争后, 经过二十多年的争辩、探讨推动的一场洋务教育运动。它要求培养中西学兼通的人才,从而掌握“制器之法”, 培养“制器之人”,在中国有了外语人才、工业技术人才和军事人才后,才具备有竞争力。以乐道院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建立的机构,对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片68.png

从乐道院学校毕业的学生及在医院工作的中国人,通过学校、工作的经历,开拓了视野,接受了新鲜事物,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迅速地成长起来, 并成为潍县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他们是潍县近代知识分子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潍县改变自己的新驱动。

1948年4月,潍县解放,乐道院医院被人民政府接管,改为“ 潍坊特别市乐道院医院”,张冠增出任院长。1949年1月1日,又改名为“潍坊特别市立医院”,以后几易其名,最终于1984 年改称潍坊市人民医院,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医院。(图片由潍坊市博物馆提供)


上一条:和平城市特刊-歌曲

下一条:和平城市特刊-城市记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