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登录 注册 EN
首页> 和平城市 > 和平文章 > 和平文章 > 正文

《建设珍爱和平 潍坊城市先行》

2021-09-30 12:43:02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市”指的是进行交易的场所,《世本·作篇》中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易经·系辞下》中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与此同时,古时聚落之间时常因为狩猎而发生械斗,为了防备侵袭,便开始在聚落的周围构筑起围墙。《管子·度地》中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城市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卫,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是城市最为原始的一种形态。现如今,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具有质的规范性,其本质都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虽然在远古时代,城市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其作用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时至今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交往过程中最为重要,也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平台,城市不仅是交易中心、聚集中心,更承载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来讲,城市,更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建立在和平之上的、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组织形式,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愿景当中,今天的城市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和平?

  和平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而真正研究和平的“和平学”,则出现于二战之后。一般认为,1948年美国的曼彻斯特学院是最早设立和平学机构的,学术界把1959年,也就是由加尔通教授创建的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以及世界上第一本和平学杂志《和平研究杂志》,作为“和平学”这个学科真正诞生的一个标志。和平学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有组织的致命的暴力”,比如战争;其次是“结构性的暴力”,比如歧视。和平学最大的特性,是它是有价值的导向的,即“和平”。一切跟和平相关并来证明它的,“和平学”即认为它是对的;相反,一切违背人类和平的,“和平学”即试图证明它是错的,因此,“和平学”是有价值导向的。

  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曾说,“和平,不仅是没有战争,它还意味着更多的内容。”“消极和平”,就是没有战争,如果准备和平,就要准备战争,因此有“和平战争”的理论,这是人类需要的。而人类更加需要的,视野更高的,范围更广的,是“积极和平”,如果要和平,就要准备和平,用和平的方式研究、沟通、创造、维系、迎接和平,南京大学刘成教授指出,“积极地和平,意味着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类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可能拥有持久、多元、全面的和平。”“对于和平概念的理解,将会决定世界的未来。”

  为了实现和平,人类必须秉持多元的、整合的、宏观的视角,而不是局部视角。局部的视角,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差异性;而以宏观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这个世界是具有共同性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差不多的,而这些共同性,可以将世界连接起来,同时,在这样的共同性之上,再去看待之前的差异性,就变成了个别的、具体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将会成为促进发展的前进力量,而不是阻碍、分裂的力量。古有《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后有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对各国领导人也说过:“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南京大学刘成教授在推行人道主义的方式问题上,提出两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而在城市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和平活动中,更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和平。刘成教授说:“诚然,和平有着多种多样的获取途径,但是,我们强烈主张的是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暴力的方式。”

  而城市应该承担怎样的和平责任呢?

  在全世界范围内,创建一个全面化、多元化、可持续的和平愿景是非常不容易的。刘成教授认为,“必须从理解、对话开始。理解不意味着赞同,但它至少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倾听对方,而不至于压制对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学会宽容;在宽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学会接受彼此。接受,意味着美人之美。在接受的前提下,我们就会发现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只有在这样一个发现彼此价值的基础之上,人类才可能共同进步,才会成为一个连接起来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刘成教授认为,“从理解到连接是通向和平的唯一道路。”而城市可以在其中扮演一个平台、桥梁的角色,承担把彼此连接起来的责任。

  甘地和曼德拉用他们的一生告诉我们,敌人是处于“低层意识”的,他们是错误的,愚蠢的,我们不光要理解他们,我们还要爱他们,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与自然同一,有同一的思想,就会有理解和包容,所以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一条:没有上一篇!

下一条:没有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