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登录 注册 EN
首页> 和平城市 > 媒体报道 > 正文

印记|乐道院:二战期间亚洲最大外国侨民集中营的记忆回响

2021-02-03 10:14:00

  在今天的潍坊市广文中学和市人民医院虞河区间,散落着几座深灰色的19世纪末期的欧式建筑,有默然肃立的老教堂,还有青砖红瓦的乐道院,这就是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华设立的专门用于关押外国人的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历史可以沉寂,但无法被遗忘。2月3日,潍坊市正式加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成为继南京市之后中国第二座国际和平城市。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再次走进在潍坊奎文区虞河南岸的潍县乐道院·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她经过了战争艰险岁月沧桑的洗礼,依然巍然屹立,依然肃穆庄重,她是历史的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潍坊珍爱和平的见证。

  美国牧师买地始建乐道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闭门锁国的中华帝国国门洞开,西方列强获得了在华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西方教会和文化势力逐渐从中国沿海向内陆渗透。

  据《潍坊市志》记载,1882年(清德宗光绪八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牧师狄乐播偕夫人阿撤拉氏(一说为狄珍珠)来潍县传教,并在当地教友的协助下,在老潍县东关处买地建立“乐道院”,乐道院由教堂、学堂、诊所3部分组成,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

  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孙敬明教授介绍,潍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山东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各方面都非常吸引外国传教士的目光。据《文会馆志·选录卷三·广文学堂简章》:“文会馆迁于潍邑,更名广文,一切规则课程,与时俱易。本堂地址,谨择于山东之潍城东南约五里许,质地一区,中亩,二十余亩。北枕虞河,南环雷鼓(敬明按:潍县俗称“擂鼓山”),地宽而平,水浅而清,实胶济铁路往来之通衢也。本堂设于此兹,庶无负有志向学者来游之便。”

  据《陈介祺年谱》记载,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二十八日,陈介祺致徐会沣札,称:“洋人于城东三里许,依河买地造房(美国),似有通海之意。而敝城内之宅有三处与商,已为大众所阻。敝居后西泉所典之屋,堂弟又将卖与美国,已持有洋字真字租约草,现在族间与邑人虽已向阻,而人无远虑深心固志,不知能成否?”(原载《陈介祺书札》九册藁本)1941)《潍县志稿》卷三·通纪二记载:“(光绪)八年(1882)壬午夏六月,美利坚人狄乐博买地于城东南之李家庄,计五亩五分,每亩京钱二百五十千。次年建筑教堂。”

  “乐道”在汉语中有喜欢修道、喜好圣贤之道、乐于称道等意。据史料记载,牧师狄乐播买地建成的乐道院,内有西式的居住楼房、学校校舍、礼拜堂、医务所等。大门向南开,悬有“乐道院”匾额,院内的钟楼是当时潍县城东部的标志性建筑。

  一度成为昌潍地区教育、医疗学者聚集中心

  1900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6月25日,潍县义和团陈双辰(又名陈锡庆)率团民火烧美长老会“乐道院”,烧毁楼房42间,平房136间,乐道院遭火毁,教堂等主要建筑化为灰烬。事后,狄乐播重返归地,不但要恢复旧观,而且扩大发展。1902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北美长老会用清政府“庚子赔款”的白银10万两在潍县县城重建并扩建了“乐道院”。充足的资金,使乐道院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1904年,新的乐道院基本建成,南迄李家庄通东关南门的大路,北至虞河西岸的大湾,占地七十余亩(七二大亩),约合市亩二百多亩,面积为方形,大门改在北面,面向虞河。以门内一条南北大路分成东西两部:西边大部为广文大学的课堂、宿舍及礼拜堂、天文台等;东部有文华中学(男)和文美中学(女)的校舍,还有学道院、医院等, 1917年广文大学迁至济南与“共和医学”合并为齐鲁大学。文华中学迁于广文大学校址。1931年文华中学与文美女子中学合并为广文中学,原培基小学改为广文中学小学部。

  重建后的乐道院成为北美基督教长老会的山东总部。乐道院里除了教堂,院内还建有广文中学和教会医院,是昌潍地区集教会、教育和医疗于一体的教会服务中心,也是西方传教士、教师、商人、学者和医务工作者聚会的活动中心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曾在这里居住,美国《时代》杂志的创办人亨利·卢斯也曾随父母在此居住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于当年底占领胶东半岛,由于当时美国等对日本持中立态度,所以日军对乐道院基本不加干涉,因此先于潍县沦陷的烟台、青岛等地的外国侨民开始前来潍县“乐道院”避难,而此时院内的传教、教学和医务活动尚能正常开展。

  潍坊市人民医院年近90岁的老院长夏宝枢教授,多年来从事乐道院集中营的研究,目前还担任乐道院集中营博物馆的特别顾问。他介绍,医院是乐道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狄乐博来潍时就跟随两位�

上一条:印记·潍坊创建国际和平城市时间线

下一条:“国际和平城市”落地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