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登录 注册 EN
首页> 文物征集 > 征集动态 > 正文

瞭望丨文物保护利用?映耀百年征程

2021-10-08 10:58:06

  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也是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生机、历史文化遗产重现光辉的过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奋斗,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航之年。文物事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文物承载革命历史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下数以亿计、光耀于世的历史文化遗产。文脉系乎国运。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大量文物古迹缺乏保护、濒临灭失,珍稀国宝流失海外,中华文明起源、中国文化传统等历史认知受到严重冲击。

  1921年,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在此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秉承高度文化自觉,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同志联名发出征集红军历史文献和实物的通知。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多次电告平津战役前线,要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北平文化古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接连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等文件,文物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施行,中国文物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世纪之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得以确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论述,多次就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引领文物事业发展进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新阶段。

  事实证明,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也是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生机、历史文化遗产重现光辉的过程。

  百年来,革命文物“浴火而生”,凝铸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物载体。从1933年中央苏区筹建革命博物馆,到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行政令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再到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保护革命文物、铭记革命历史,凸显我们党血脉相传的红色基因。

  现如今,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3.6万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在共和国大地上构筑起磅礴厚重的红色力量。

  革命文物保护系统加强,重要革命旧址遗迹保护状况不断改善,全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因地制宜探索连片保护、整体保护。

  革命文物展示传播作用彰显,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革命文物展览陈列、传媒作品、宣教活动创新出彩。

  革命文物助力革命老区加速发展,通过保护利用革命旧址,带动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江西、湖南等一批贫困县村脱贫摘帽;近15年来,每年参与红色旅游的人数增长近10倍,依托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一些革命老区的支柱产业。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中共一大会址、北京大学红楼等一批重要党史文物“修旧”“焕新”,“百馆百展颂百年”精品展览推介、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革命文物电视专题片展播等活动反响热烈,共同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文物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历经28年浴血奋战,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文物事业随之翻开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学“中国学派”逐步建立,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中国考古学一直肩负着知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学术使命。我们党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推动考古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理论方法不断丰富、专业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明显提升。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从1950年恢复中断13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秦始皇陵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研究成果丰硕,上溯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下至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牛河梁、良渚、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一大批重要考古发现透物见人、求真致用,实证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揭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基本建设考古抢救保护大批文物,三峡水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雄安新区等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效显著,越来越多地方实行土地储备考古前置,赓续城乡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保护渐成国之大事,文物资源管理、保存状况实现根本性扭转,文明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历经4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和数次专项调查、巡回鉴定,覆盖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名城名镇名村的调查登录制度业已建立,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灿若星河,锚定国家文化财富框架。同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制度系统建立,从“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抢救《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五牛图》,到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文物回归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物保护工程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为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从1973年的204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60亿元,支持开展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莫高窟、西藏“三大工程”、晋东南早期建筑、平安故宫、石窟寺等重大保护工程,文明标识、大国重器重现应有尊严。文物保护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现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17部、地方性法规200余部,文物行政执法督察、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利剑出鞘,持续攻坚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等文物安全风险。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全面搭建,文物保护利用走进百姓生活、融入现代社会、踏上外交舞台,博物馆热了起来、文物活了起来、文化遗产金名片亮了起来。党领导下的文物事业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社会属性,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用。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5788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6倍。2008年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8亿增长到12.3亿。统计数据的背后,是博物馆丰富陈列展览、深耕教育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探索数字传播的生动实践,博物馆“文化中枢”阵地作用日益凸显。
文物合理利用多措并举。从鼓励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到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从文物资源数据开放共享、到文物节目栏目频呈现象级传播、“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跨界融合,文物蕴含的创新基因、时代价值不断唤活。
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从文物外展助推与西方国家外交破冰,到博物馆场所成为“国家客厅”,从改革开放后陆续加入文化遗产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并积极履职,到中外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心相通基础,文物瑰宝在国际舞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上一条: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做好文物征集展示 播撒珍爱和平的种子

下一条:藏品征集丨秦博瑞先生捐赠潍县集中营博物馆书籍